3月22日,正值世界水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举办一场高规格的 “水伦理”论坛。论坛汇聚了业内诸多知名学者,吸引了外校学者、水利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我校教师的积极参与,共同为水伦理的研究与实践出谋划策。校党委副书记唐远彤,副校长项春,校党委委员、宣传部长吴云鑫等出席论坛。
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、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正平作主题为《关于水伦理的生态哲学沉思》的报告。他指出,水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,各国需着力维护水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。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,人们要全面认识水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,确立 “节约用水”“保护水源”“合理用水”“美化水系” 等伦理规范,秉持生态公正原则,妥善处理各类水利益关系,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、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聚焦“中华文明中的水伦理智慧”作汇报。他提到,以 “人水共生” 为核心的水伦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。道家 “上善若水”、儒家 “智者乐水”、法家 “因势利导”、佛家 “善心如水” 等思想,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水伦理。《水经注》《河渠书》等文献赋予水历史与文化内涵,都江堰、京杭大运河等水利工程则是水伦理实践的典范。在当代,传统水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,为全球水资源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。
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、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曾建平在报告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水伦理与浙江实践》中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切入,阐述水伦理的哲学内涵,分享经典作家及中共领导人在“人与自然辩证关系”“水思想与实践”方面的重要启示。从古代治水智慧到当代治水创新与挑战剖析了浙江独特的水情,并介绍了当代水伦理研究的前沿动态。
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、中国伦理学会名誉副会长周中之在报告《“水” 伦理: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用伦理》中深入探讨了 “水” 伦理在应用伦理中的地位,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在水伦理中的哲学出发点,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水的伦理思考,强调研究水伦理对当前治国理政的重要性,并提出建构中国特色水伦理规范体系的思路。
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浙江省伦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根成以《我国先秦时期的水伦理智慧探析》为题,深入解读了老子、庄子、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管子等思想家的水伦理智慧。从本体论、实践伦理、生态伦理等多个维度,阐述先秦典籍中 “水伦理” 智慧构建的复合体系,及其在本体论阐释、实践伦理智慧、生态伦理启示、文化符号意义和全球比较价值等方面的核心价值与理论贡献。
论坛尾声,学者围绕学校水伦理学科建设开展交流、建言献策,对学校水伦理特色研究方向,多学科融合研究,优化学科建设结构与思路,挖掘马恩经典中的水伦理观点等,从 “两个结合”视角深化研究,结合中国式现代化、国内外前沿研究以及浙江实践开展研究,建立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意见。